我們生活在21世紀的大都會中,對於聖經中許多的處境都不大了了。尤其是有關當時農業社會的背景,我們只知道經文在說甚麼,卻不一定明白為甚麼這樣說。
在馬可福音12:1-12中,記載了一個以葡萄園為背景的比喻:
耶穌就用比喻對他們說:「有人栽了一個葡萄園,周圍圈上籬笆,挖了一個壓酒池,蓋了一座樓,租給園戶,就往外國去了。」
當園主要派人去收取他應得的租錢時,園戶卻不只拒絕履行合約,更加侮辱殺害園主派來的僕人,甚至將園主派來的唯一兒子也殺了,使他暴屍荒野。
讀馬可福音12章時,我們可能有一個錯覺,以為園主好容易輕鬆就將籬笆圍成,將壓酒池挖好,將望樓搭成,然後藉住它賺錢。甚至持『解放神學』觀念的人會認為園主是在『剝削勞動階層』。
事實上,開墾一個葡萄園不是一件簡單的事。
以賽亞書 5:2就提到有關的工作:『他刨挖園子,撿去石頭,栽種上等的葡萄樹,在園中蓋了一座樓,又鑿出壓酒池……』
開墾的人,要先在選定的地上四圍挖掘一條溝渠,再在溝渠內以樁子、樹枝和小枝築成籬笆。籬笆不只可以防範動物和賊,而且在法律上,籬笆內的地就屬於園主。
然後,園主就會開始整理園中土地,將園內的大石頭清除
(就是『撿去石頭』)。因為大石會防礙葡萄生長。而小石就留下,因為有助於保持園中土壤水份。
葡萄園一般是在山玻上。由於山坡地多屬岩石地質,所以開墾土壤時不可以犁犁地,而要用手鋤或手鏟將土壤翻鬆。以賽亞書5:2中的『刨挖園子』就是這個意思。是一項非常艱辛的工作。
然後再在岩石中鑿出一個壓酒池,葡萄收成時可以在池中以腳踹葡萄,壓出葡萄汁來。
在園裏亦通常會以樹枝乾土蓋建一座棚屋,一方面可以作為儲藏葡萄汁之用,又可以作為看守的望樓,甚至是園戶的住房。
當一切完成之後,葡萄園才是真正建立起來,耕種才正式開展。因此,那園主為了讓租戶可以依靠葡萄園來生活,實在是付上了很大的心血。
今天,當我們看到葡萄時,很少會聯想到昔日的人在栽種時是要付上那麼多。我們習慣了打開冰箱就有魚有肉,扭開水龍頭就有清水, 去到市場就有一大堆一大堆的水果蔬菜,已經很少會想起這一切都是有人經過長時間的栽種或者處理,付出許多的代價才有的成果。
我們預期一切都是『即時』的。甚至是在教會的工作上,我們也是抱着這樣的心態,要求人心的改變和成長,都是瞬間即就。結果,不少工作就是憑著一股衝勁展開,朝著要速戰速成的目標進發。在還未『選地立界』清楚事工所在的工場和呼召時,就已經在最方便的地方『挖溝建笆』,在還未有『整理園地』遍地都仍是石頭雜草之時,就已經著手『開墾土壤』。結果,不只在開墾的過程中不斷要停下來清除石頭雜物,所開墾的耕地也往往仍有不少石頭雜物在土壤之下,防礙生長。
在過去兩年多來參與的植堂事工在一些人眼中看來若不是『不合格』,亦只可勉強是『強差人意』,因為人數不多,活動不多。但在這『選地立界』『挖溝建笆』的過程中,雖然事工上曾面對挫敗,身、心、靈上曾受到攻擊,但這一切在神的同在與同行中,卻成為了祂給我們的磨練,成為了我們成長的催化劑。當中見到肢體在對神的認識與委身上,確實是成長了。我們從遇到攻擊時立即起來抵禦、爭辯,變為願意從不同角度來分析事件;從面對挫敗時悲傷抱怨,變成願意刻意留心神在其中的恩典。
我們不再只看眼前所見的,更加着意神給我們的使命,就是要在城市的北面,建立『一個充滿活力的群體、用富有創意的方法栽培門徒及興起新一代的基督徒、以榮耀上帝』。在未來一年中,仍然會以栽培門徒為最終使命,以將人帶到三而一的神面前為目標,繼續『整理園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