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2月30日 星期五

『挖溝建笆』的一年


我們生活在21世紀的大都會中,對於聖經中許多的處境都不大了了。尤其是有關當時農業社會的背景,我們只知道經文在說甚麼,卻不一定明白為甚麼這樣說。

在馬可福音12:1-12中,記載了一個以葡萄園為背景的比喻:

耶穌就用比喻對他們說:「有人栽了一個葡萄園,周圍圈上籬笆,挖了一個壓酒池,蓋了一座樓,租給園戶,就往外國去了。」

當園主要派人去收取他應得的租錢時,園戶卻不只拒絕履行合約,更加侮辱殺害園主派來的僕人,甚至將園主派來的唯一兒子也殺了,使他暴屍荒野。

讀馬可福音12章時,我們可能有一個錯覺,以為園主好容易輕鬆就將籬笆圍成,將壓酒池挖好,將望樓搭成,然後藉住它賺錢。甚至持『解放神學』觀念的人會認為園主是在『剝削勞動階層』。

事實上,開墾一個葡萄園不是一件簡單的事。

以賽亞書 5:2就提到有關的工作:他刨挖園子,撿去石頭,栽種上等的葡萄樹,在園中蓋了一座樓,又鑿出壓酒池……』

開墾的人,要先在選定的地上四圍挖掘一條溝渠,再在溝渠內以樁子、樹枝和小枝築成籬笆。籬笆不只可以防範動物和賊,而且在法律上,籬笆內的地就屬於園主。

然後,園主就會開始整理園中土地,將園內的大石頭清除 (就是『撿去石頭』)。因為大石會防礙葡萄生長。而小石就留下,因為有助於保持園中土壤水份。

葡萄園一般是在山玻上。由於山坡地多屬岩石地質,所以開墾土壤時不可以犁犁地,而要用手鋤或手鏟將土壤翻鬆。以賽亞書5:2中的刨挖園子就是這個意思。是一項非常艱辛的工作。

然後再在岩石中鑿出一個壓酒池,葡萄收成時可以在池中以腳踹葡萄,壓出葡萄汁來。

在園裏亦通常會以樹枝乾土蓋建一座棚屋,一方面可以作為儲藏葡萄汁之用,又可以作為看守的望樓,甚至是園戶的住房。

當一切完成之後,葡萄園才是真正建立起來,耕種才正式開展。因此,那園主為了讓租戶可以依靠葡萄園來生活,實在是付上了很大的心血。

今天,當我們看到葡萄時,很少會聯想到昔日的人在栽種時是要付上那麼多。我們習慣了打開冰箱就有魚有肉,扭開水龍頭就有清水, 去到市場就有一大堆一大堆的水果蔬菜,已經很少會想起這一切都是有人經過長時間的栽種或者處理,付出許多的代價才有的成果。

我們預期一切都是『即時』的。甚至是在教會的工作上,我們也是抱着這樣的心態,要求人心的改變和成長,都是瞬間即就。結果,不少工作就是憑著一股衝勁展開,朝著要速戰速成的目標進發。在還未『選地立界』清楚事工所在的工場和呼召時,就已經在最方便的地方『挖溝建笆』,在還未有『整理園地』遍地都仍是石頭雜草之時,就已經著手『開墾土壤』。結果,不只在開墾的過程中不斷要停下來清除石頭雜物,所開墾的耕地也往往仍有不少石頭雜物在土壤之下,防礙生長。

在過去兩年多來參與的植堂事工在一些人眼中看來若不是『不合格』,亦只可勉強是『強差人意』,因為人數不多,活動不多。但在這『選地立界』『挖溝建笆』的過程中,雖然事工上曾面對挫敗,身、心、靈上曾受到攻擊,但這一切在神的同在與同行中,卻成為了祂給我們的磨練,成為了我們成長的催化劑。當中見到肢體在對神的認識與委身上,確實是成長了。我們從遇到攻擊時立即起來抵禦、爭辯,變為願意從不同角度來分析事件;從面對挫敗時悲傷抱怨,變成願意刻意留心神在其中的恩典。

我們不再只看眼前所見的,更加着意神給我們的使命,就是要在城市的北面,建立『一個充滿活力的群體、用富有創意的方法栽培門徒及興起新一代的基督徒、以榮耀上帝』。在未來一年中,仍然會以栽培門徒為最終使命,以將人帶到三而一的神面前為目標,繼續『整理園地』

2011年7月8日 星期五

禱告(II):聆聽

有不少人都指出,禱告對於基督徒來說有如人的『呼吸』,既是必需,亦是自然不過的事。楊牧谷牧師就曾寫道:禱告既有支取力量,更有排除有害毒氣的功用,因此不禱告,人的生命力就會逾來逾低,生命中的有害毒氣卻會逾來逾多。最終引致死亡。 

禱告不僅是一種屬靈上的『需要』和『享受』,也是一項屬靈的爭戰,耶穌在一生的每個重要彎角都是在禱告。 

按路加福音6章記載,耶穌在挑選12個最親密的門徒之前,就在山上徹夜禱告。 

那是否說耶穌整夜不斷向神說話祈求呢? 

我相信祂絕對不是整夜只是喋喋不休地向神求,向神訴。

事實上路加福音612節中『整夜禱告神』的原文直譯是:整夜在神的禱告之中…

那就是『站在神面前,神的臨在中,省察和聽。』 

19世紀神學家祁克果就曾指出:禱告就是聆聽。 

但是今天我們每每總是關注到有沒有將我們想講的(包括讚美),想要的,像倒水一樣,吧啦吧啦地向神傾訴,有時幾乎連呼吸之間的停頓位也盡量縮短,而缺乏了在神面前『聆聽』。 

可以向神傾心吐意是神的恩典,亦是神給我們的權利。是值得享受,亦要珍惜。但是要當心是『優先的次序』。 

耶穌說:你們要先求他的國和他的義,這些東西都要加給你們了。(馬太6:33)

『他的國』就是神的權能、主權、心意在你生命中彰顯。要明白神的心意,我們就必須要聆聽祂對我們的說話。我們就必須學習安靜在神的臨在中。 

但我們很容易忽略了『安靜在神的臨在中作出自我的判定,自的醒察』,以致我們忽略了『聆聽』。 

特別是我們五旬宗的弟兄姊妹,我們習慣了開聲的,激情的禱告。有時甚至會誤解以為如不如此,那就是禱告中沒有得到釋放,或者是靈裏有甚麼阻礙我們。但是若果我們只有傾訴而沒有聆聽,那禱告就如向空谷呼喊一樣,換來的只是自己的回聲。


在神的臨在中,我們『省察、聆聽』,雖然好似沒有禱告,其實那就已經是我們的一種禱告。也因着這樣的『省察、安靜、聆聽』,我們的心就被神調整了,以致認同神的旨意。並且得着力量,繼續面對屬靈的爭戰。

2011年3月28日 星期一

禱告(I):省察

最近與一位失去了聯繫二十多年的同學再次聯絡上。在感到興奮之餘,又有一點憂愁,因為朋友近年來身體一直欠佳。但值得興幸的是一班昔日一同成長的朋友,紛紛向他送上問候、鼓勵和代禱。大家雖然生活在地球上不同角落,但剎時間距離好像拉近了很多。由於我的這群朋友中大多數都不是基督徒,我不期然想到,他們的禱告對象會是誰呢?

的確禱告並不是基督徒獨有的事。世上許多的宗教都有他們的禱告/祈禱方式。

作為猶太人的耶穌和祂的們徒就是一群極注重禱告的群體。

按猶太人宗教傳統規定,他們必須要一天三次在特定的時間禱告。

在禱告的時候,他們都要在前額和左手手臂上帶上一個用皮造成的經文匣,內裏放着寫上經文的條子,身穿上縫有長長繸子的長袍,腳上穿上紅色綁腿式長筒靴,並且會謹慎地沐浴。更往往會在禱告前花上一小時來默想。禱告在猶太人來說是極神聖嚴肅的事。亦是他們從年幼就會學習的功課。

來到耶穌時代,猶太人可以說已禱告了二千年。按理他們應該對『如何禱告』這課題暸如指掌。但是,按路加福音的記載(11:1), 有一次在耶穌禱告之後,卻有門徒迫切地 要求耶穌『教導他們禱告』。為何門徒會有如此要求?

原來雖然禱告已經是猶太人外在生活的一部份,卻不是每個人內在生命的一部份。

在馬太福音6:5中耶穌就指出當時有一些人故意藉着『禱告』來炫耀自己的敬虔。因此相信當門徒見到耶穌那毫不炫耀地在曠野內(或山上)獨自專心禱告的生活,與及祂那完全『言行一致』的生命時,他們就渴望知道耶穌是怎樣禱告的。而耶穌在馬太福音6:9-13(路加福音11:2-4)節的教導,亦成為了基督徒禱告的典範。

但如果我們要更正確了解耶穌的禱告教導,我們就必須要了解猶太人的禱告觀,因為耶穌降生成為猶太人,祂就是在這種文化、宗教處境中來生活和教導,甚至成就祂對人的拯救。因此我們不可以將耶穌的教導抽離這種背景。

按網上辭海,『禱告』就是『宗教徒向神求保佑,祝告鬼神求福。』

而英文的 “prayer”一詞,則來自古拉丁文prec ria– 其意思是『乞求(beg)』。

可能因此禱告給人一種非常重『求』的味道:求健康、求財富、求平安、求可以渡過難關,化險為夷…甚至求有一個女友、伴侶等等…總之缺乏的就求。

對於猶太人來說,『禱告』的含意卻是頗為廣泛。

『禱告』一方面是猶太人宗教責任之一,另一方面,禱告對猶太人不單只是一種信仰的表達,能在會堂內與其他相同信仰的人一起禱告亦給予他們對所屬社群一種歸屬感。

希伯來文中有好幾個不同的詞來表達『禱告』這個行動。從當中我們可以理解到一些我們可能忽略了卻是重要的層面。

希伯來文中最常用的『禱告』(to pray)動詞是פָּלַל (palaI),含有『站着作出自我審判、裁判』的意思。
而『禱告』的名詞תְּפִלָּה (tâphillah),其字根的意思除了有『為人代求』或『盼望』之意思外,更有『判斷,仲裁」』,亦有『站立』之意。

對於猶太人來說, 禱告者站在神的同在裏,回望自己的生命,並意識到神的存在和大能。禱告是與神同在多於「要求、乞求」。禱告為的是要影響人,而非要影響神。藉著禱告,人意識到有比人更大的、更高的能力存在。這種意識使人去改進自已,意圖做得更好,以致能影響他與神的關係。對猶太人來說,禱告是在神臨在中被神改變多於「要求、乞求」 。

耶穌的禱告生命亦反映出這特質。耶穌在客西馬尼園的禱告中雖然經歷了內心靈裏的掙扎。祂雖然明白自己來到世上的使命和目的,但因為身在的『人性』,仍盼望可以不用經歷那痛苦…

但在禱告中,祂更深明白父神的心意,父神亦改變了耶穌的心意,使祂最後願意完全降服下來…耶穌的心意被更新,被改變了!

誠如當代拉比 Herbert Goldstein所言:

禱告不單只是作為向神的訴狀/訴求,亦是對我們自身的影響、感化。在許多世紀以前,詩人George Meredith的宣告正好反映了我們(猶太人)先賢的思想:他說『當一個人在敬拜後成為一個更好的人時,他的禱告就已蒙應允了』。禱告有著一種雙重作用,就是將神帶向人,同時將人帶向神。


因此,禱告不只讓人可以向神提出訴求,更重要的是讓人在神的臨在中,坦然地作出自我的省察,在神臨在中被祂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