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1月20日 星期日

甚麼是爱?

耶稣所说的「大诫命」和「大使命」可以说是最为基督徒熟知的两「大」教条。被称为「大使命」的吩咐记载在圣经马太福音2816-20节中。可以说是耶稣在复活以后,升天以前,在地上对门徒最后的几个吩咐之一。而「大诫命」则记载在马可福音1228-34节中(平衡记载:马太福音2235-40,路加福音1025-28)。

依马可的记载,当时耶稣已经进入了祂受难以前最后的一星期。在耶路撒冷城中,祂一连面对了祭司长、文士、法利赛人、希律党人和撒都该人对祂权柄和身份的质疑。当中有一个文士就问耶稣(马太和路加都描述那人是要「试探」耶稣),诫命中那一条是最重要的。耶稣回答说:第一就要紧的是说:以色列啊,你要听,主—我们的上帝是独一的主。 你要尽心、尽性、尽意、尽力爱主—你的上帝。’ 第二是:‘要爱邻如己。’再没有比这两条诫命更大的了。”(马可福音1229-31)。总括来说,耶稣的回答就是要「爱神,爱人」。

「爱」可以说是基督仰的核心之一。使徒约翰在约翰一书4章中两次提到:「神就是爱」。在约翰福音316中,约翰记载耶稣说:「神爱世人」。「爱」这单字在圣经中就出现超过500次。

但是圣经中的「爱」,却与今天的文化推崇,着眼於「感觉」、「激情」、「爱慕」[1]的爱有其根本的分别。特别是「大诫命」中的爱。

要理解耶稣在「大诫命」中的爱,我们必须要回到申命记来诠释。因为耶稣回答的前半部,是引用了圣经申命记64-5被称为「舒玛篇」的话。

「舒玛篇」是犹太人极重要的信仰宣言。他们每天早、晚祷告时都会背诵。但是「舒玛篇」在申命记中却是「神所吩咐教训」以色列人的诫命[2]

但是为甚麼神要给以色列人诫命呢?为何神不给埃及人、菲利士人或者亚扪人呢?

从申命记51-2[3]中可以知道,因为以色列人与神有「约 (covenant)」,是「圣约」之民。为了帮助以色列民可以守着圣约,神给予祂的子民律例、典章、诫命。以至若然子民可以守着这些,就相对容易守着圣约。所以诫命不是限制人,而是帮助人。亦由此可以知道,圣约与诫命有不可分割的关系。所以当我们诠释和理解申命记6章的「舒玛篇」时,也需要将它放在圣约的范畴来诠释。而「爱」在「约」中就有一层不一样的意思。

在「约」的范畴内,「爱」(希伯来文:ʾāhēb) 除了有爱慕(affection)的意思之外,「爱」就是「 对对方忠诚」。

 在古代双方敌人签定和约[4],在和约里宣告会「爱」对方。但那不是说从今以后,两个本来为敌的人,会成为知己好友,或者两人会从始互相爱慕,甚至朝思暮想。而是同意从始以后,会「彼此对对方忠诚,忠于所订立的和约」。[5]意思就是:在盟约中承诺爱对方时,它是超越了情感而指向「忠心、持守与对方所立的约」。[6]

因此,当神透过摩西告诉祂自己的子民,需要「尽心、尽性、尽力爱耶和华-你的上帝」时,神是告诫以色列民必须尽心、尽性、尽力,忠心、持守与神所立的圣约,多於要祂的子民对祂存有爱慕之情。而当耶稣指出最重要的诫命是「尽心、尽性、尽力爱耶和华-你的上帝」时,相信祂也是沿用了「舒玛篇」中的意思。

今天我们身为上帝子民,可有尽心、尽性、尽力,忠心、持守与神所立的圣约?


[2] Lois Tverberg , Walking in the Dust of Rabbi Jesus, p.43.
[3]摩西召集以色列众人,对他们说:“以色列啊,要听我今日在你们耳中所吩咐的律例典章,要学习,谨守遵行。耶和华-我们的上帝在何烈山与我们立约。这约耶和华不是与我们列祖立的,而是与我们,就是今日在这里还活着的人立的。
(Hong Kong Bible Society, Revised Chinese Union Version: Shangdi Edition (Simplified), First Edition. (Tsimshatsui, Kowloon: Hong Kong Bible Society, 2011), Dt 5:1–3.)
[4]  vol. 1, New International Dictionary of Old Testament Theology & Exegesis ( ed. Willem VanGemeren;Grand Rapids, MI: Zondervan Publishing House, 1997), 277-99.
[5] Lois Tverberg , Walking in the Dust of Rabbi Jesus, p.4445.
[6] Lois Tverberg , Walking in the Dust of Rabbi Jesus, p.4445.
Jenni, E., & Westermann, C. (1997). Theological lexicon of the Old Testament (52–53). Peabody, MA: Hendrickson Publishers.


2016年10月17日 星期一

最先还是最后的一块石头?

在马可福音12章中被称为「兇恶园户的比喻」中,耶稣引用了诗篇11822-23节的经文,来总结了这个记载在马可福音121-9节的比喻。
耶稣说:"匠人所弃的石头,已作了房角的头块石头。这是主所作的;在我们眼中看为希奇,"这经你们没有念过吗(可1210)。

究竟耶稣所说的「房角的头块石头」有甚麼含意呢?

最经常听到的解释是指在建筑房子时所立的第一块石头,作为座建筑物定位的准则。特别中文圣经和合本将kephalēn gōnias 这希腊文片语译为「房角的头块石头」,那「作为殿基的第一块石」的含意就更重了。但是和合本译作「头块」的希腊字kephalēn (希伯来文:rōʾš)更多被翻作「头、首」,含有「最重要」的意思。所以这片语也可以译为「最重要的房角石」,甚至或者更为合适。

同时细心的读者必会留意到,耶稣这句引用自诗篇11822节的话,原意是指「建筑物最后的一块石头」 。被称为「拱顶石 (capstone or keystone)」。它被放在拱门通道之顶,是整个建筑物的焦点,也承托着它周围石头的重力。




若然这石被移走,那建筑物也会倒下。因此,诗篇11822节的意思是:本来被人看不起的,不起眼的一块石,今天成为了整座建筑物的焦点,成为了万众仰望的所在,得到了最大的荣耀。


所以当耶稣引用诗篇11822节的话来指向自己时,祂是要告诉在场的祭司长,文士和长老们,虽然他们厌弃祂,甚至最后将祂钉死在十字架上,但是这一块好像被弃的石头,最终却要成就最大的荣耀,成为神对人类救恩计划的重心,也成为新圣殿的重造者(马可141158)。

要是我们将耶稣这结论放在马可福音的11章的脉络来读,那意思就更明显。在1112-26中,耶稣论到腐败的圣殿敬拜将要结束;而在这段落中,马可以耶稣引用"匠人所弃的石头,已作了房角的头块石头"来指出,圣殿要因着耶稣而被再次建立起来,而耶稣将是这一切荣耀的中心。


今天我们可有让耶稣成为我们生命的中心,可有让神在这「圣灵的殿中」得到荣耀?还是我们好像耶稣所讲比喻中的园户,不断企图潜越上帝在我们生命中的权柄?


2016年10月1日 星期六

无花果树与圣殿

无花果树是以色列地常见的植物之一。在福音的记载中可以读到,耶稣也曾经几次提到无花果树。在马可福音11章中,马可记载耶稣骑着驴驹子进入耶路撒冷城后的第二天,祂因为肚饿便来到一棵无花果树前来找果子吃却「找不着甚麼」(可1113),所以就对树说:「从今以后,永没有人喫你的果子」。而那树在第二天早晨便「连根都枯干了」(可1120



这两段记载(可1112-141120-26)可以说是相当简洁。最引起人讨论的相信是不明白为甚麼耶稣会在「不是收无花果的时候」(可1113),因为树上没有「甚麼」而「咒诅」[1]它。另外就是「无花果树」是代表了甚麼这两个问题。

有不少人就想到,耶稣是在借无花果树来比喻以色列人[2](或者犹太人)。因为在圣经中,无花果树代表了以色列人。因此耶稣是在「指桑骂槐」,指责以色列人「不结果子」,所以从今以后,「没有人吃你的果子」了。就是说,从今以后,以色列人也不会有甚麼「成果」的了。若加上马可1120-22的记载,那无花果树「连根都枯干了」,那就是死了。但以色列人现在「死」了吗?

我们若看保罗罗马书11章「橄榄树」的论述,可以清楚知道神从来没有放弃以色列人,以色列人「全家都要得救」(罗1126)。而事实上外邦人(野橄榄)得蒙福音,也是因着「野橄榄得接在(原来的橄榄树)其中」(罗1117)。

因此若以马可11章中的「无花果」看为「以色列民」被神「咒诅」至枯死,那可以说是与事实和经文不符。

从经文的结构分析,我们不难看出,马可在此是有意将「耶稣清理圣殿」的事(可1115-19),安排在「耶稣咒诅无花果树」的两个记载中间。这样的记载手法在马可福音中已经出现过数次。译经者认为是马可编辑手法之一。例如在6章中,马可就将「施洗约翰的死」一事,安插在耶稣两段差派门徒的事之间。此手法被称为「插敍法」[3]或者『「三明治式」写作技巧』[4]。目的之一是要突出中间一段的信息。

所以我们若同意11章的12-1420-26节是要显出耶稣清理圣殿的事,那无花果树必然与「圣殿」有关了。[5] 学者Boring认为马可有可能将无花果树比作「圣殿」。从远观树有茂盛叶子,但细看却是没有结果子的可能。就如圣殿外表看来是相当兴盛,但内里却没有结出甚麼「果子」来。甚至成为了「贼窝」(可1117)。因此,当耶稣说:「从今以后再没有人吃你的果子」(可1114)时,也就是暗喻「圣殿被毁以后,再没有重建的可能」[6]

至於为耶稣在「不是收无花果的时候」,因为树上没有「甚麼」而判定「从今以后,永没有人吃你吃你的果子」的行动是否「蛮不讲理」呢?按W.M. Christie所考研,耶稣不是「蛮不讲理」。

学者布鲁斯(F.F. Bruce)引用英格兰牧师W.M. Christie的文章指出,中东地区的无花果树一般在三月尾就会开始长芽,大约一星期叶子就会长齐。就在这期间,树上会同时长出许多小球状的东西,途人很多都会摘来吃。这些被称为taqsh的东西可以说是无花果的前驱。那就是说若树只有叶而没有taqsh的话,那就表示那树将不会有无花果了。所以当耶稣「竟找不着甚麼」时,马可所说的是taqsh,而不会无花果。而因为耶稣找不到taqsh就知道那树不会有无花果了。所以耶稣不是「蛮不讲理」。

今天我们的属灵生命是在甚麼样的光景中呢?是从远观有茂盛叶子,但细看却是没有结果子的可能呢?还是好像昔日圣殿一样,外表看来是相当兴盛,内里却是成了「贼窝」呢?



[1] 要注意的是经文没有说耶稣「咒诅」那树。那只是传统《和合本》加上的标题(无花果树被咒诅)所引起的印象。
[2]有学者引用耶利米书243-7,何西亚书91016,弥迦书71-7,认为无花果树是以色列人的象徴。
[3]張略、黃錫木著,奔走風塵的僕人:馬可福音讀113.
[4]張略、黃錫木著,奔走風塵的僕人:馬可福音讀115.
[5] M Eugene Boring, Mark, a commentary, 319.
[6] M Eugene Boring, Mark, a commentary, 319.

2016年9月17日 星期六

和散那!和散那!救我!救我!

在马太、马可和约翰福音中,都记载了当耶稣骑着驴驹子进入耶路撒冷时,群众都夹道欢迎祂和高呼着「和散那」。

在和合本的马太福音219及马可福音119中都有括号备注说「和散那:原有求救的意思,在此乃是称颂的话」。但在英文译本NASB, NIV, Message, NRSV都没有这备注,只有NIV在页底注脚中作出解释[1]。事实上希腊文原文版本经文中,也没有「和散那:原有求救的意思,在此乃是称颂的话」这句话。所以我们可以知道,马太和马可福音中的括号备注是翻译者的备注,而不经文原来的字句,相信是因为译者恐怕读者不了解此词的意思而加上去的。

一般释经者都指出,「和散那 (hosanna)」这词是出自诗篇11825[2],意思正如诗篇118的翻译:「求你拯救」。但同时一般译经者也认为这词「後成为欢呼讚美之词」。

新汉语译本的注释就指出:「马太21:9和散那是希伯来文的音译,意思是「求你拯救我们!」后成为欢呼和讚美之词,这话没有清楚的何意,所以翻译时宜用音译。经文引自诗篇11825-26。诗篇第113-118篇为圣殿诗班在几个大节日所颂唱的,特别是住棚节。当诗班唱到「和散那」时,会众就会摇动手中的柳枝和棕榈叶。」

Lane在他的注释书中也指出,在 (犹太人) 礼仪上的使用过程中,「和散那」的意思渐渐与原意分离,成为了与「哈利路亚 (Hallelujah) 」一样的种欢呼讚美之词。

但是犹太教正教传统的Ceil and Moishe Rosen 则认为群众呼喊「和散那(Hosanna)」是按着存统的礼仪习惯,是向至高者呼求拯救。犹太人基督徒学者David H. Stern在他的翻译的Complete Jewish Bible中,就将「和散那 (Hosanna) 」此词意译为「Deliver us! (马太21915;马可11910;约翰1213)

David H. Stern也指出,「和散那 (Hosanna) 」是引自诗篇11825-26对弥赛亚祷告的用语。诗篇118是一篇弥赛亚诗篇。当群众高呼「和散那(Hosanna)」时,是承认耶稣就是那期待已久的弥赛亚,请求面前这位弥赛亚「求你拯救我们,大卫的子孙」,期盼祂可以救他们脱离罗马人的统治。而「大卫的子孙」正是一个弥赛亚称号(a Messianic title)。  同时Walter A. Elwell and Barry J. Beitzel则指出,在耶稣时代以前『那奉主名来是应当称颂的』片语中那要来的,是指向弥赛亚。所以当时群众是以耶稣为那要拯救他们脱离罗马人统治的「弥赛亚」来迎接祂,来向祂发出「拯救」的呼声。

耶鲁大学教授Marvin H. Pope Anchor圣经百科全书中也指出,「和散那(Hosanna)」字面意思是「请现在拯救我们」。在犹太人宗教礼仪中,呼叫hôšı̂˓ānnā > hôša˓nnā  是住棚节庆祝收成时的特色,用意是祈求有足够的雨水。在为期七天庆祝住棚节的节期结束时,群众会七次呼喊「hôšı̂ā˓nnā」- 意思是希望得到雨水的「拯救/帮助」。祷告者在祷告时会摇动或将手中的柳枝或棕树枝击打地面 在诗篇118:27[3]中就有此意思:「要拿着树枝开始我们的节庆,环绕着祭坛进行」。这庆典的高潮称为「伟大的和散那 (Great Hosanna,” hôša˓nā rabbā),伟大的「拯救」。

Pope强调,在圣经或者圣经后期的犹太人传统中,都没有证据支持「和散那」被用作「欢呼和讚美之词」的说法。那只是基督徒误解了这「众所周之」的希伯来文用词直至现今。

若然我们接受犹太教背景学者Ceil and Moishe Rosen, David H. Stern, Ugarit(乌加里特)专家学者Marvin H. Pope的诠释,我们可以理解当耶稣骑着驴驹进入耶路撒冷城时,群众是以耶稣为那要拯救他们脱离罗马人统治的「弥赛亚」来迎接祂,来向祂发出「拯救」的呼声。所以当耶稣被当权犹太人领袖捉拿和诬告时,当时在场群众很可能感到极度失望之外,也可能感到「受骗」。因为在他们心目中「弥赛亚」是一位得胜者,没有可能落到耶稣当时所面对的境地,因而没有为耶稣发声,更有人要将耶稣推向「十字架」。没有人想到,神正要用世人以为是「愚拙」的方法,来「拯救那些信的人」来显出神的智慧(林后121)。

今天我们能够分辨出那些是神的智慧吗?还是仍然深溺在世界的智慧中呢?


-------
参考:
Marvin H. Pope, “Hosanna,” ed. David Noel Freedman, The Anchor Yale Bible Dictionary (New York: Doubleday, 1992).

Walter A. Elwell and Barry J. Beitzel, Baker Encyclopedia of the Bible (Grand Rapids, MI: Baker Book House, 1988).

David H. Stern, Jewish New Testament Commentary.

Ceil & Moishe Rosen, Christ in the Passover.

William L. Lane, The Gospel of Mark, The New International Commentary on the New Testament (Grand Rapids, MI: Wm. B. Eerdmans Publishing Co., 1974).




[1] NIV Matthew 21:9, Mark 11:9: A Hebrew expression meaning ‘Save!” which became an exclamation of praise.
[2] 118:25  耶和华啊,求你拯救!耶和华啊,求你使我们亨通!
[3]上主是上帝;他一向恩待我们。要拿着树枝开始我们的节庆,环绕着祭坛进行。(诗11827,现代中文译本)

2016年9月2日 星期五

喝主所喝的杯,受主所受的洗

在马可福音10章中记载了耶稣和门徒从约旦河外往耶路撒冷城的路上,西庇太的两个儿子雅各和约翰请求耶稣:「赐我们在你的荣耀𥚃,一个坐在你右边,一个坐在你左边」(10:37)。

耶稣回答说:你们根本不明白自己所求的要付上甚么代价。你们能喝我所喝的『』,受我所受的『』吗?”(当代圣经版,马可10: 38

究竟耶稣所说的「杯」和「洗」是指甚麼呢?

相信不少人都知道(或者意会到)耶稣所说的「杯」是指向祂在十字架上的苦难。

无疑这理解是没有错的。但为何耶稣要以「杯」来形容祂要面对的苦难呢?

”, poterion, 在舊約中常比喻作「結局、命运(fate)」,有時會指向苦難和審判的結局。例如在詩篇116中,詩人指出神「要向恶人密布网罗;有烈火、硫磺、热风,作他们杯中的分」。[1] 同时,圣经及犹太人拉比传统中,常以「分享别人的杯」來象徴分享他的命运或結局。[2]

在旧约中,杯中的酒经常被借用形容「神對人的罪和叛逆而來的震怒」。诗篇75:8中诗人写道:「耶和华手里有杯,其中的酒起沫,杯内满了搀杂的酒;他倒出来,地上的恶人必都喝这酒的渣滓,而且喝尽。」以赛亚书51:17形容耶路撒冷要「从耶和华手中喝了他忿怒之杯」。先知耶利米也宣告:「耶和华以色列的上帝对我如此说:“你从我手中接这杯忿怒的酒,使我所差遣你去的各国的民喝。」(耶利米书25:15
因此相信耶稣在马可10:38所说的「杯」是指向神的审判和震怒。[3]耶穌所要喝的「杯」,象徴了祂為人類的罪而承受了從神而來的懲罚。83 

「所受的洗」又是指甚麼呢? 
「所受的洗」現代中文譯本翻為「我要受的洗礼(baptisma)」。那是甚麼樣的洗禮呢?

在这段经文中,「洗」与「杯」是一对平衡的喻意。在有腊文的用语中,「洗礼(baptisma)」可以指被灾难或危险所覆盖。耶稣称自己的受难为「洗(礼)」相信是因为祂和门徒都熟知施洗约翰以「洗礼」来作为「悔罪」的礼仪,因而以自己要受的「洗礼」来形容「神倾覆於人类罪恶的审判」。而祂「要受的洗」(马可1039),就表徴了祂和罪人一同承担了上帝对罪从的审判。[4]

因此,耶稣承传了旧约的传统,以「杯和洗」象徴了祂要承担人类因犯罪而要面对神的审判。

雅各和约翰非常俐落地说:「我们能」。但耶稣说:你们身为门徒,固然要喝我所喝的,受我所受的洗。但那却不是换取可以「坐在我的左右」的条件,谁坐在甚麼位置上,也不是我可以赐的。(马可1039-40

但是门徒不明白。就是今天不少人也不真正明白,我们喝主的杯,受主的洗,不是为了要得到甚麼,而是因为我们是主的门徒,因此「走主所走的路,承担主所交付的使命」就成了我们作为门徒的终极生命。

今天,你预备好了「喝主所喝的杯,受主所受的洗」没有?预备好为了承担耶稣交付我们的使命而愿意走一条人生窄路没有?

还是仍像在马可福音10章中的门徒一样,仍然不大了解耶稣的作为,仍未明白耶稣交给你的使命和要付上的代价?




[1] Craig A. Evans, Mark 8:27–16:20, vol. 34B, Word Biblical Commentary (Dallas: Word, Incorporated, 2001), 117.
[2] William L. Lane, The Gospel of Mark, The New International Commentary on the New Testament (Grand Rapids, MI: Wm. B. Eerdmans Publishing Co., 1974), 380.
[3] William L. Lane, The Gospel of Mark, The New International Commentary on the New Testament (Grand Rapids, MI: Wm. B. Eerdmans Publishing Co., 1974), 380.
83 A. Feuillet, op. cit., pp. 370–377.
[4] Craig A. Evans, Mark 8:27–16:20, vol. 34B, Word Biblical Commentary (Dallas: Word, Incorporated, 2001), 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