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3月28日 星期一

禱告(I):省察

最近與一位失去了聯繫二十多年的同學再次聯絡上。在感到興奮之餘,又有一點憂愁,因為朋友近年來身體一直欠佳。但值得興幸的是一班昔日一同成長的朋友,紛紛向他送上問候、鼓勵和代禱。大家雖然生活在地球上不同角落,但剎時間距離好像拉近了很多。由於我的這群朋友中大多數都不是基督徒,我不期然想到,他們的禱告對象會是誰呢?

的確禱告並不是基督徒獨有的事。世上許多的宗教都有他們的禱告/祈禱方式。

作為猶太人的耶穌和祂的們徒就是一群極注重禱告的群體。

按猶太人宗教傳統規定,他們必須要一天三次在特定的時間禱告。

在禱告的時候,他們都要在前額和左手手臂上帶上一個用皮造成的經文匣,內裏放着寫上經文的條子,身穿上縫有長長繸子的長袍,腳上穿上紅色綁腿式長筒靴,並且會謹慎地沐浴。更往往會在禱告前花上一小時來默想。禱告在猶太人來說是極神聖嚴肅的事。亦是他們從年幼就會學習的功課。

來到耶穌時代,猶太人可以說已禱告了二千年。按理他們應該對『如何禱告』這課題暸如指掌。但是,按路加福音的記載(11:1), 有一次在耶穌禱告之後,卻有門徒迫切地 要求耶穌『教導他們禱告』。為何門徒會有如此要求?

原來雖然禱告已經是猶太人外在生活的一部份,卻不是每個人內在生命的一部份。

在馬太福音6:5中耶穌就指出當時有一些人故意藉着『禱告』來炫耀自己的敬虔。因此相信當門徒見到耶穌那毫不炫耀地在曠野內(或山上)獨自專心禱告的生活,與及祂那完全『言行一致』的生命時,他們就渴望知道耶穌是怎樣禱告的。而耶穌在馬太福音6:9-13(路加福音11:2-4)節的教導,亦成為了基督徒禱告的典範。

但如果我們要更正確了解耶穌的禱告教導,我們就必須要了解猶太人的禱告觀,因為耶穌降生成為猶太人,祂就是在這種文化、宗教處境中來生活和教導,甚至成就祂對人的拯救。因此我們不可以將耶穌的教導抽離這種背景。

按網上辭海,『禱告』就是『宗教徒向神求保佑,祝告鬼神求福。』

而英文的 “prayer”一詞,則來自古拉丁文prec ria– 其意思是『乞求(beg)』。

可能因此禱告給人一種非常重『求』的味道:求健康、求財富、求平安、求可以渡過難關,化險為夷…甚至求有一個女友、伴侶等等…總之缺乏的就求。

對於猶太人來說,『禱告』的含意卻是頗為廣泛。

『禱告』一方面是猶太人宗教責任之一,另一方面,禱告對猶太人不單只是一種信仰的表達,能在會堂內與其他相同信仰的人一起禱告亦給予他們對所屬社群一種歸屬感。

希伯來文中有好幾個不同的詞來表達『禱告』這個行動。從當中我們可以理解到一些我們可能忽略了卻是重要的層面。

希伯來文中最常用的『禱告』(to pray)動詞是פָּלַל (palaI),含有『站着作出自我審判、裁判』的意思。
而『禱告』的名詞תְּפִלָּה (tâphillah),其字根的意思除了有『為人代求』或『盼望』之意思外,更有『判斷,仲裁」』,亦有『站立』之意。

對於猶太人來說, 禱告者站在神的同在裏,回望自己的生命,並意識到神的存在和大能。禱告是與神同在多於「要求、乞求」。禱告為的是要影響人,而非要影響神。藉著禱告,人意識到有比人更大的、更高的能力存在。這種意識使人去改進自已,意圖做得更好,以致能影響他與神的關係。對猶太人來說,禱告是在神臨在中被神改變多於「要求、乞求」 。

耶穌的禱告生命亦反映出這特質。耶穌在客西馬尼園的禱告中雖然經歷了內心靈裏的掙扎。祂雖然明白自己來到世上的使命和目的,但因為身在的『人性』,仍盼望可以不用經歷那痛苦…

但在禱告中,祂更深明白父神的心意,父神亦改變了耶穌的心意,使祂最後願意完全降服下來…耶穌的心意被更新,被改變了!

誠如當代拉比 Herbert Goldstein所言:

禱告不單只是作為向神的訴狀/訴求,亦是對我們自身的影響、感化。在許多世紀以前,詩人George Meredith的宣告正好反映了我們(猶太人)先賢的思想:他說『當一個人在敬拜後成為一個更好的人時,他的禱告就已蒙應允了』。禱告有著一種雙重作用,就是將神帶向人,同時將人帶向神。


因此,禱告不只讓人可以向神提出訴求,更重要的是讓人在神的臨在中,坦然地作出自我的省察,在神臨在中被祂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