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5月17日 星期一

記得小時侯...

記得小時住在香港的屋村中,二、三百平方呎的單位住上六、七個人的家庭是正常的。房子內空間極之有限,所以孩子們大都喜歡在房子外的走廊內或空地中玩。那時『冷氣機』只是有錢人的專利品,所以夏天時家家戶戶都會打開大門,使房子內可以涼快一點,成人很多時都會在晚飯後坐在門外走廊聊天。大家與鄰居的關係都頗為親切。雖然鄰居與鄰居之間有時仍免不了有鬧意見或者是衝突的時候,但在任何家庭有困難時,其他人總是會樂意幫助,總是樂意與其他有需要的分享自己僅有的。

那時我們家中沒有電視,鄰居就讓我們四兄弟妹全數到他們家裏看『泰山』和『超人』(咸蛋超人) 片集。十多人擠在細小的空間中,看住一部只有二十吋的電視機,卻有無可比美的歡樂。有時因為兄弟妹中有人未能及時完成功課而不准到鄰家看電視,鄰居也會為我們向媽講情。左鄰右舍真的有點一家人的感覺。不知道那是因為居住的空間狹窄,使人與人之間的距離也連帶緊密起來,或者根本上那時候人與人的關係都是來得較親切和真誠。在那裏一住便超過二十五年。需然長大以後很盼望可以搬到更好的地方,但到真正要離開時,又有些捨不得的感覺。

搬離了屋村以後,居住環境的確是改善了許多。家中的經濟條件也好了,住的、吃的、穿的都漸漸改善了。但是在新的屋苑中,與鄰居的關係不再。家家戶戶都是緊閉大門,極少往來,就是在升降機內遇上,都只是僅僅點頭,各人都在為自己的事而忙。似乎大都沒有興趣為了與鄰居建立關係而花時間。大家的精神時間都集中在為了達成個人目標而努力。甚至是人與人的關係亦漸漸變得功利化,總是着眼於是否對自己有利。

在這種社會文化的燻淘下,甚至是有些基督徒與主的關係,亦不知不覺間走上同一路上:我們禱告,是因為有求於主;我們參加敬拜、奉獻,甚至是服事,都是因為履行宗教責任,或者是滿足個人目的…

神卻是非常重視祂與人之間的關係。為了讓人可以與神自己關係復和,祂甚至主動讓自己的獨生子成為肉身來到世上:神成為了有血有肉的人 耶穌,以自己的血,自己的生命作為人類贖罪的代價,叫信祂的人可以因而與神關係復和。

我們若要維繫和加強這關係,就必要努力和願意付出代價,以至可以『常在我[耶穌]裏面,我[耶穌]也常在你們裡面』。但是怎樣才可以達到『常在耶穌裏面』?約翰福音記載耶穌說:

『你們若常在我裡面,我的話也常在你們裡面,凡你們所願意的,祈求,就給你們成就』(15:7);『你們若遵守我的命令,就常在我的愛裡,正如我遵守了我父的命令,常在他的愛裡。(15:10)

在此耶穌留下了兩個指示。

第一個是『我的話也常在你們裡面』。

在約翰福音151-11節中,共有11次用到『在裏面μένω ἐν

μένω 的原文字意是 :『to remain 留下』亦有『居住dwelling,或者『making a home使成為家的意思

因此第7及第10 節可以理解為:『你若時常住在我裡面我的話也會住在你裡面…若遵守我的命令就等如常住在我的愛裡面…』。而『住』是一種有生命力的活動,在這活動中,同住的人必需要有真情的交流,同住才會是一件樂事。

作為耶穌的門徒,我們都知道禱告與讀經是與神交通的途徑,但卻不保證必定會有互動的交流,因為讀了的話可以沒有入心,說了的禱告可以只是一次個人的獨白…

在這條屬靈的路上,今天我們同神的關係是怎樣了?是走在耶穌的前頭、後頭抑或是在『耶穌裡』?

要神的『話常在在你裡面』並不是要背熟整本聖經,或者完全透切明白整本聖經,事實上有誰可以??亦不是要好似先知以西結在異象所見,將整本書吞入肚:

「人子啊,要吃我所賜給你的這書卷,充滿你的肚腹。」(以西結書 3:3)。而是好像詩人所言:『惟喜愛耶和華的律法,晝夜思想,這人便為有福!』(1:2)。就是讓神的話成為了你生活的一部份,成為生命力的泉源。

除了神的話語,遵守神的命令亦是維繫和加強與神關係的途徑之一:你們若遵守我的命令,就常在我的愛裡』(約15:10)

『命令』容易令人產生被冒犯的感覺,容易使人覺得發命令的人尊橫。但神的『命令』不是出於『專權,操控慾,不是要剝奪自由』,而是出於愛:為幫助我們留在祂的愛裏,活在祂裡面。就好像做父母的,特別在兒女比較年幼時候,都會對子女定下一些規矩… 不可把手指頭插入電制內,不要碰爐頭,不要走近熱水,不要亂闖馬路……一大堆的規矩和命令都只因為『愛』。

若果我們的生命中沒有神的道,若果忽視了神的命令,終會與神的關係分割,與祂的愛分割。因為人若不常在我裏面,即是不生活在耶穌裡面,就會像與葡萄樹分離的枝子一樣枯死,最後會被扔在火裏(15:6)

今天你或者正面對生命中一些破碎的關係,在人生的過程中,感到實在失望、疲憊不堪、感到不知道亦唔想去面對前路…但是,你若想重建你生命中的關係網絡,必須先要從與神重建關係開始,因為唯有耶穌是這關係破碎的世代中唯一的盼望…



2010年5月11日 星期二

白象,鐵馬和石雕

今早讀到一篇麥希真牧師收錄在他的著作【鐵磨鐵信箱】內的文章,提到他家中有三樣很特別的擺設:白象,鐵馬和石雕。麥牧師寫道:

我家裏有一隻可愛的白象,高八英寸,長十英寸,全身雪白,英武地站著,把臉翹起,鼻子捲在頭頂,配著兩隻大耳朵,可愛極了。其實,這是死去的珊瑚蟲!千千萬萬的珊瑚蟲生在海底,隨水蕩漾,過一段時期就都死了,結成大塊大塊的珊瑚礁。這些珊瑚蟲非常渺小,長在黑暗的海底,無人認識,無人知曉!委內瑞拉的漁夫把這死氣沉沉的珊瑚挖掘上來,委內瑞拉的鄉土藝術家把它雕刻成為可愛的白象,委內瑞拉的一位基督徒皿哥把這「重重的」禮物帶來,如今高高地站在我家客廳書櫥上,朋友進來,都驚嘆說:「這白象真是可愛!」

我家裏還有一隻黑色的鐵馬,高八英寸,長九英寸。這是我在南美洲路旁喝咖啡時,一位鄉土藝術家來兜售自己的作品,我只付了加拿大幣八元半買回來,現在看這鐵馬如珍如寶,也供在客廳的木櫥上。這鐵馬是用丟棄了的螺絲釘、螺絲帽、粗鐵絲、細鐵絲、大鐵片、小鐵片燒焊而成的。這位鄉土藝術家極有眼光,極有心思,極有藝術天份和修養,把這些廢銅爛鐵,配搭起來,成為一匹栩栩如生、氣宇軒昂的黑色鐵馬,我愛這匹黑馬,比愛那頭白象更多,常說:「有機會遇著你,這是畢生榮幸!」

我家裏還有一塊石雕,高一英尺四英寸,闊八英寸,是一大串從泥土拉上來的落花生。有的花生白白胖胖,有的花生乾乾癟癟,有的是黃黃的,有的是白白的,還黏著一小塊、一小塊黑色泥土,又在小枝上長著嫩白的花生葉子。我是在澳洲悉尼櫥窗外遇見,看了第一眼,就愛上了它,因為各種石刻都極少用花生作主題。以後有更大的發現,發現這本是一塊全無是處的壞石,既不晶瑩可愛,也沒單純的顏色。這石頭有黃塊、有白塊、有黑塊,混混雜雜,不能雕刻成任何美麗可愛的珍品。
但是終於有一位功匠,情有獨鍾,匠心獨造。居然,想出一個不平凡的主題:一大串從泥土裏拉上來的落花生,按著混雜的顏色,雕成胖的和癟的花生,黃色和白色的花生,黑色的泥土,嫩白色的小葉,一塊混混雜雜的壞石,竟然成為不凡的藝術品,真是神奇之作啊!』

看完文章後很想有機會看看麥牧師這三樣擺設,更希望有一日可以成為一堆死去的珊瑚蟲,或者成為一堆被人丟棄了的螺絲釘、螺絲帽、粗鐵絲…或者成為一塊全無是處的壞石,在主手中成為合用的器皿。

人若自潔,脫離卑賤的事,就必作貴重的器皿,成為聖潔,合乎主用,預備行各樣的善事。 (提後 2:21 )

2010年5月10日 星期一

天生天養?

2009年1月26日美國加州洛杉磯南部一名女子,在醫院順利產下八胞胎。醫院的婦產科醫生馬波斯表示,八名胎兒是在上午10時43分到48分的5分鐘內順利出生,體重最重的3磅4安士,最輕的僅1磅15安士。醫院出動46名醫護人員參與接生工作。
需然不是每個人都有養育八胞胎的經歷,但卻可以想象到要照顧這八個初生的孩子成長,確實不是一件輕易的事。就是只要照顧一個,有時也不容易。
我們必須要惜心地為他們安排一切,從餵奶,換尿布,到較大時教他們走路,說話等等,在這個成長的過程中,我們都需要付出不少的心思,時間,努力。

一個新生命的成長需要付上代價,同樣屬靈生命的成長都需要付上代價和努力。
但是偏偏有不少信徒卻不以為然。以為信了耶穌後,新的生命就會不費任何功夫,便會自動成長。

他們信主的年日長了,年紀也大了,但是屬靈上卻仍是沒有成長,因為他們不願意付代價。結果,他們就好像武俠小說射鵰英雄傳內的『周伯通』一樣,一大把年紀,但是卻不願意成長,行為,思想,仍是一個小孩模樣。

哥林多的一些信徒可以說就是其中表表者:
『弟兄們,我從前對你們說話,不能把你們當作屬靈的,只得把你們當作屬肉體,在基督裡為嬰孩的。我是用奶餵你們,沒有用飯餵你們。那時你們不能吃,就是如今還是不能。』(林前3:1,2)

結果是教會起了一浪又一浪的風波:
『你們仍是屬肉體的,因為在你們中間有嫉妒、分爭,這豈不是屬乎肉體、照著世人的樣子行嗎?』(林前3:3)

要擺脫這種情況,我們必需要付上成長的代價,必需要是決心有意識地使屬靈生命成長。


使徒保羅在給腓立比教會的信寫道:
『這樣看來,我親愛的弟兄,你們既是常順服的,不但我在你們那裡,就是我如今不在你們那裡,更是順服的,就當恐懼戰兢做成你們得救的工夫。
因為你們立志行事都是神在你們心裡運行,為要成就他的美意。』(2:12,13)

驟眼讀來,保羅是在談『得救(σωτηρία)』的問題。但有釋經學者指出,從上下文理解,可以知道保羅不是在說『個人得救問題』。而是回應到2:3-4中的種種屬靈問題:
『凡事不可結黨,不可貪圖虛浮的榮耀;只要存心謙卑,各人看別人比自己強。
各人不要單顧自己的事,也要顧別人的事。』

而解決這種現象的方法就是『就當恐懼戰兢做成你們得救的工夫』:當以敬畏戰兢的態度努力達至健康的屬靈生命。

因為σωτηρία (sōtēria) 一般解作 “救恩(salvation)”,但亦有 “整全(wholeness)” 或or “健康(health)”的意思。在這裏保羅是在勸告腓立比教會的信徒,需要在屬靈生命成長和健康上努力。

不少人認為屬靈成長是非常個人的事。因此,我們不需要任何人的參與個人都可以成長。

聽起上來好像很有道理:若果一個人自己不願意立志成長,不願意付代價,付上努力,那肯定他不會成長。但是在健康成長的過程中,我們卻是不可以只是『孤軍作戰』。

希伯來書作者提醒我們:

『又要彼此相顧,激發愛心,勉勵行善。
你們不可停止聚會,好像那些停止慣了的人,倒要彼此勸勉,既知道(原文作看見)那日子臨近,就更當如此。』(希10:24,25)

現今人對個人主義的崇拜(the idolatry of individualism)可以說到了真的已無孔不入地侵入了我們的信仰而我們卻汒然不覺。
但其實我們真的是不知不覺嗎?還是我們是在暗暗高興,因為這種『個人』主義,正好成為了我們不願成長的掩護,可以大條道理地躲在它後面,然後在後面大聲高喊:干卿底事,這是我個人與主的關係,你是老幾了?你有啥權過問?你又不是神!

為了『和睦』,為了做個『溫溫柔柔』的人,旁人只好將說話吞回肚裏,反正這到底確是『個人』的事,你不成長,決不會影響我的成長。

但聖經告訴我們,這不只是『個人』的事,別人不成長,在表面看起上來,好像真的是不會影響其他人的,只要自己長進便成!但現實裏,卻不是如此,否則孟母也不用「三遷」。在加拿大十九年只搬過兩次屋,都已經怕怕。何況在短期內「三遷」,若不是感到必要,又有誰會如此做。「孟母三遷」,是因為知道週遭環境,友儕的影響力是不容忽視的。一隻臭蛋,會使整碟炒蛋變臭。在屬靈的爭戰中,有如在任何的爭戰一樣,必需要有同心合意,互相幫助的同袍。

今天,在我們抱怨教會屬靈氣氛薄弱之前,讓我們先來檢視一下自己的屬靈生命。
若果每一個抱怨的人都先檢視自己,然後先自行改正,相信教會整體的屬靈成長必會很快便倍增。因為不單只「個人」會先成長,而且週遭的人也會受到積極的影響,而他們的成長,會再影響更多的人。就好像一粒小小的石頭,投在水中,卻可以造成很多的漣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