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聖經的馬太與路加福音裏,都記載了一個『患了十二年的血漏的女人』故事,那被當時社會視為不潔淨的女子,花了一生的積蓄,都沒有人可以醫好她,後來她遇見了耶穌,不顧一切地從人群中擠到耶穌的身後,摸了耶穌衣服上的繸子一吓,那『血漏立刻就止住了』。(太9:20-22;路8:43-48)
而在馬太福音23:5 中,耶穌說法利賽人與文士:『將佩戴的經文做寬了,衣裳的繸子做長了』來叫人看見他們的虔誠表現。
究竟為何當時的人要在衣服上加上『繸子』呢?以現今的審美眼光看,一個大男人的外衣上加上一串申的繸子,不是有點娘娘腔嗎?
他們在衣服上加上『繸子』,其實是神的吩咐。
民數記15:38和申命記22:12中分別記載了耶和華神的吩咐:
『你要在所披的外衣上四圍做繸子』 ;『你吩咐以色列人,叫他們世世代代在衣服邊上做繸子,又在底邊的繸子上釘一根藍細帶子』。
目的是要他們『看見就記念遵行耶和華一切的命令,不隨從自己的心意、眼目行邪淫,像你們素常一樣; 使你們記念遵行我一切的命令,成為聖潔,歸與你們的神。 』
今日一般猶太人的衫不再有繸子,但他們仍沒有忘記神的吩咐。今天他們將這『記念遵行耶和華一切的命令』的繸子織在他們的禱告巾(ṭallit)的四角。在早禱時披在身上,提醒他們要『遵行耶和華一切的命令』。
按猶太傳統,這些繸子每條都是以8 條線織成,結有5 個重疊的結。。而『繸子צִיצִת))』這個希伯來文字的數目是600,因此,8 條線加上5 個重疊的結,加上600,總數便成為了613,正好是象徵了猶太人從舊約律法書中顯生出來的613條誡命。是要提醒以色列人要守神的教導。而律法書的希伯來原文是Torah,原意就是教導和指引。而不是一條條硬生生的法律條文。
在禱告時,耶穌那時代的猶太人,包括耶穌,不只都會穿著有繸子的衣服,並且會帶上經文匣子(tephillin)。
馬太福音23:5 的『經文』原文實在是指經文匣子。
在申命記中,神吩咐以色列人要將『我(神)今日所吩咐你的話都要記在心上, 也要殷勤教訓你的兒女。無論你坐在家裡,行在路上,躺下,起來,都要談論。 也要繫在手上為記號,戴在額上為經文』(6:6-8);
基於這吩咐,以色列人就以皮革製成小盒,內中放了四段經文: 出埃及記 13:1–10, 11–16; 申命記 6:4–9; 11:13–21。就是記念『神的拯救』和『人對神應有的回應』。在禱告時,小盒子分別纏在左臂(心的對開處)和前額(頭腦之上)。表示盡心,盡性,盡意愛神。
而繸子與經文匣子就在禱告時提醒了以色列人要在神面前醒察記念『神的拯救』和『人對神應有的回應』。
今天禱告的課題很多會集中在:如何禱告,甚至是禱告的功效:怎樣才會蒙神的應允…禱告的書亦很多時集中在『應允』或者是『如何』的層而面上…
但昔日的猶太人禱告除了向神祈求和呼求外,亦非常著重在禱告中與神同在,並且在禱告中不忘『神的拯救』和『人對神應有的回應』。
禱告的希伯來文是tefillah。 其字根的意思是 『在站立(神的面前)中作出自我判斷,「判斷」』。
當代拉比Rabbi Herbert Goldstein在信中寫道:
禱告不單只是作為向神的訴狀/訴求,亦是對我們自身的影響、感化。在許多世紀以前,詩人George Meredith的宣告正好反映了我們(猶太人)先賢的思想:他說『當一個人在敬拜後成為一個更好的人時,他的禱告就已蒙應允了』。禱告有著一種雙重作用,就是將神帶向人,同時將人帶向神。
或許今天不少基督徒以為猶太人的一套與我們完全無關。但事實上昔日神透過猶太人和他們的文化啟示祂自己,耶穌亦以猶太人的身份成為肉身,因此我們若能更多了解他們的文化,學習他們當中的優點,我們會更明白神對我們的教導。
因此,讓我們在每天的禱告中,學習不要忘記上帝的恩,不要忘記在神面前先自我省察…
若我們不先與神有正確的關係,恐怕我們的禱告不知會去了那裏…?
『神啊,求你鑒察我,知道我的心思,試煉我,知道我的意念,
看在我裡面有什麼惡行沒有,引導我走永生的道路。』(詩篇139:2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