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是耶稣受难日,相信大多数人都不用上班,不知道你们怎样过了这个不用上班的日子呢?
特别是由今早6时到下午3时,你们做了什么呢?与家人共进午餐?陪太太购物?然后再与两三知己喝下午茶去?但是不论你怎样过了这9小时,相信大都数人都会觉得这半天比其它星期5的时间过得更快。
这个星期5的半天,对不少人来说,相信都是几写意。但是对于耶稣来说,受难日的朝早6时到下午3时,相信可以说是祂人生中最长,最难过的9小时。对一些人来说,亦可能是耶稣最失败的时刻,甚至显示了耶稣是一个失败者。
马可福音15章告诉我们,在逾越节前夕的朝早,当太阳刚刚从地平线上升起,当微弱的曙光开始为漆黑的四周带来一丁点光线,当清晨的宁静仍然笼罩住整个耶路撒冷城的时候,一群犹太人的领袖,包括了:祭司长,长老,文士,甚至整个犹太议会的几十人[1],就急不及待,将面对了整晚审问的耶稣,由大祭司院,押解到去罗马巡抚彼拉多的衙门。相信一方面是希望尽量配合罗马人曙光初现就开始办工的习惯,[2]另一方面预期彼拉多会配合他们的计划,很快就会将耶稣判以死罪。
但是在那日早上,彼拉多似乎有他自己不同的筹算。
根据马太福音27:19记载,就在犹太人和耶稣来到的时候,彼拉多同时收到他妻子宝蔻菈传来的口讯,虽然这口讯不长,但是来得很急:叫他不要插手这件案。
因为宝蔻菈做了一个有关耶稣的恶梦,梦里有一个启示,知道他们不应该参与犹太人(太27:19)这计划。
因此,当彼拉多见到这个被打至头瘇面瘀,嘴角流血的耶稣时,他已经决定了,希望可以避过这倘「混水」,不想接这「烫手山芋」。或者最低限度,可以将责任推比其他人。
在审判的大堂中,彼拉多见到耶稣,就按住犹太人领袖对祂一条又一条的指控,提出了许多盆问,但是耶稣呢?完全没有答辩。
祂仍然好像几个钟头以前,在大祭司院一样,虽然被揶揄、被侮辱、被诬告,甚至被人吐口水、用拳头打、用手掌刮,祂一样没回答,没有抗辩,没有反抗,只是默默站在那里。
只有当彼拉多问祂:「(那么)你是否犹太人的王啊?」
祂才很清楚,很肯定地回答:「你说的是」。(可15: 2)
这种有点像「默认」的态度本来对彼拉多是最方便的,使他可以轻易判耶稣有罪。
但是对于此时此地的彼拉多来说,其实却是身处在一个「两难」当中:要判耶稣有罪吗?却苦无实质证据。
事实上,彼拉多见不到犹太人领袖对耶稣的指控,有任何实实在在的证据…所有证人证供,全部都是互相矛盾,最大的指控,似乎就是告耶稣讲过:『我要拆毁这人手所造的殿,三日内就另造一座不是人手所造的。 』(太14:58)。[3]
他心里明白,这些指控,全部都站不住脚,根本不可以入耶稣死罪。完全只因祭司长和一班领袖嫉妒,才将耶稣交来。(可15:10)
另一方面,由他妻子的梦境中知道,他不可以在这件事上有份。
但是,要放耶稣吗?却又不可能:因为耶稣承认了是『犹太人的王』,那就已经在技术上犯了『对罗马王帝不敬』的罪,如果不判他『判国罪』,那要是罗马王帝查问起来,那就是死罪一桩。
就在那时候,彼拉多想起政府有一条惯例,就是在每逢大时大节,巡抚可以照民众的要求,特赦任何一个犯人。不论那人是犯了杀人放火,通番卖国的弥天大罪都可以放。
于是,他想借这个惯例,将耶稣释放。他将耶稣带到衙门外面,当时门前已经聚集了一群民众,彼拉多大声问:『你们要我释放一个囚犯给你们,那是否要释放犹太人的王呀? 』(可15:9)彼拉多居然主动向他们推销耶稣。主动引导民众要求释放耶稣。
但是在衙门外这些民众,早已经受到祭司长和一班领袖唆摆,他们大声叫:不要这个人,我们要巴拉巴(約18:40)、巴拉巴、巴拉巴…。
但是彼拉多并没有就此放弃释放耶稣的意图,他又问那些民众:那么,那个你们叫他做犹太人的王的人,又要怎样处理?(可15:12)
但是民众的情绪在领袖的煽动之下好像失控一样,他们又大声喊叫:钉他在木头上,钉他在木头上…(可15:13)
彼拉多虽然见到群情凶涌,但是他仍要作第3次的尝试,于是他大声再问:为什么你们要如此?究竟他做了什么呢?(可15:14)
不知道是否当时群众的呼喊声实在太大,根本没有几个人听到彼拉多的问题,或者从头到尾,他们根本就没有意思要给耶稣一条生路。群众只是更大声继续叫:钉他在木头上,钉他在木头上…(可15:14)
彼拉多终于抵挡不住群众压力,更加不想为到眼前这个毫无反抗力的『失败者』而冒上任何政治风险。同时亦为了满足民众,他只好同意宣告释放『叛国作乱杀人犯』巴拉巴,而将无罪的耶稣,判钉十字架。
宣判后衙门内的罗马兵并没有轻易放过眼前的『阶下囚』。反而是对他肆意凌辱和挖苦。又将一个用又尖又硬的荆棘做的冠冕戴在他的头上,霎时之间,耶稣的额头被尖锐的荆棘刺至血流披面。本来已经伤痕累累的耶稣,更加不似人形。
最后,罗马兵拿出一条预备用来钉耶稣的木头来,要祂自己背着走向刑场。
当时,相信差不多接近早上9时,耶稣经过了2个多小时的审问、凌辱,再加上早一晚通宵在大祭司院里面的折磨,祂再没有能力背起那一条足有6、7呎的木头。就在祂跌跌撞撞之间,想尽力托着那条有如千磅重的木头之时,刚巧有一个名叫西门的(由非洲中部)古利奈来人经过,那些罗马兵丁就不由分说,一手捉住他,要他为耶稣背起那条木头。
来到耶路撒冷城外一个叫做各各他的山丘,已经差不多是巳时,即时上午9-10,在山丘上,祂全身的衣衫被罗马兵完全被除去,祂的双手,被6,7吋长的铁钉,由祂的手碗骨之间穿过,一下一下打入木头里面。血,跟着铁锤的声…呯、呯、呯……不断流出来。钉好之后,整个人更赤裸祼地被举起,全身一丝不挂地展露在那一群被扇动到有点失去了理性的群众面前。
就是这样,由早上9点,直至申初,即是下午3时左右,一直被挂在木头上6小时,耶稣才呼出最后一口气。
看来,耶稣失败了。
在罗马人的眼里,耶稣失败了:祂被自己的同胞涶弃、出卖。明明是没有证据,但却是不愿意抗辩;明明是无罪,却要代替有罪杀人犯。最终要承受这种只会用在叛国贼和奴隶身上的十字架死刑,在最没有尊严,最屈辱之中,离开世界。
在群众的眼里,耶稣失败了:有过路的人辱骂祂,有人讥笑祂::「咳!你这拆毁圣殿、三日又建造起来的可以救自己,从十字架上下来吧!」( 可15:30 )
当时围在刑场周围的祭司长和文士也是这样戏弄他,彼此说:「他救了别人,不能救自己。以色列的王基督,现在可以从十字架上下来,叫我们看见,就信了。」(可15:31-32
)
就算是在当时与耶稣一起被钉十字架的其中一个强盗,都认为祂是失败者。(路23:39)
甚至是耶稣的门徒,在他们的眼中,他们的夫子耶稣失败了:祂再没有机会建立祂所说的国度,祂再没有机会拯救在外邦人统治下的同胞了。
而且更可悲的,就是成为了「在神面前受咒诅的人」。因为申命记21:23清楚写住:
他的尸首不可留在木头上过夜,必要当日将他葬埋,免得玷污了耶和华你神所赐你为业之地。因为被挂的人是在神面前受咒诅的。
一切似乎都是「完了、finished」,一切希望似乎都幻灭了。前景就好像当日由于中午到下午3点的天地一样,本来应该是阳光明昧,但是现在漆黑一片。
不论对于罗马人也好,犹太人也好,耶稣的门徒也好,眼前被挂在木头上的耶稣失败了。而且是带着最大的羞辱而死。
但是:
他们不知道,他们一句句讥讽耶稣是「犹太人的王」的说话,那一块用,希伯来文,拉丁文,希腊文写住「犹太人的王」的木牌,都为耶稣确实的身份,做了见证。因为祂的而且确,就是犹太人盼望了几百年的「受膏者」。只不过,祂的国度,不限在地上。
他们不知道,当他们仍在怀疑以利亚是否要来救耶稣之时(可15:35),以利亚所见证的基督,己经临在他们的面前。
他们不知道,或者不明白,当耶稣在十字架上,大声呼喊:「以罗伊!以罗伊!拉马撒巴各大尼?」,祂不是绝望,祂不是单纯问神「我的神!我的神!为什么离弃祂」。
因为耶稣在祂最后的时刻中,引用的诗篇22篇,不是一篇绝望的诗。在第1-20节中,诗人是落在苦难之中,但是在21节,诗人说:「你已经应允了我,使我脱离野牛的角。
所以,耶稣不是因为自己好像诗人一样,被神离弃。而是因为祂好像昔日的诗人一样,在当下虽然是在极度痛苦之中,那痛苦就好像是神已经离开了祂一样。但是他知道,神的胜利最终会临到祂的身上,更加会临到全天下。
所以耶稣是一个得胜者。
当天在场的人不知道,无罪的耶稣,不单代替了那叛国杀人犯巴拉巴死在十字架上,祂亦代替了你和我的罪,死在十字架上,以至今天,我们可以借着耶稣,与神再次和好。
因此耶稣是一个拯救者。
当天在场的人不知道,当耶稣在十字架上,用最后一口气说「成了时」(约19:30),不是说「完了」不是说:finished (NIV), game over, 而是说「成就了」,成就了父神交给祂的使命。
因此,耶稣是一个得胜的拯救者。
因为,耶稣的生命,没有就此结束。
其实祂是以自己的牺牲,以祂自己对世人的爱,胜过了罪恶,胜过了死亡。将失败变成了胜利;将绝望变成了希望;将眼泪变成了欢呼。
因为,三日之后,耶稣由死里复活过来。宣告祂的得胜。
所以,今天我们记念的耶稣,不是失败者,而是一个得胜的拯救者。
我们更要起来,为这个牺牲自己,拯救你和我的耶稣基督作见证。
今天我们要如何作,要怎样活?
或者你会留意到,在整个审讯耶稣的过程中,不论在大祭司院,抑或在巡抚衙门,都没有一个人为这个无辜的人说一句话,没有一个门徒,为他们的夫子,做过一个见证。
当然,我们不能够对他们太过苛求。在那处境中,非常可能,就是有人敢发声,那声音都必定会被压下来。
但是今天呢?
今天仍然有不少人未认识到「耶稣是一个得胜的拯救者」
他们认为耶稣只是一个「失败的社会改革家」,或者是一个「壮志未筹的夫子」。我们可愿意当人误解耶稣时,为耶稣说一句话吗?帮助他认识这位拯救者吗?
当我们身边的人,不论是朋友、家人、同事、同学、左邻右俚,因为从来未有机会听过有关耶稣的爱而诬蔑耶稣时,你愿意挻身而起,邀请他们到教会来,听有关耶稣的事吗?
你愿意在这个仍然有许多人拒绝耶稣的世代中,做耶稣的见证人吗?
[1] The Sanhedrin (Hebrew: סַנְהֶדְרִין
sanhedrîn, Greek: Συνέδριον,[1] synedrion, "sitting together," hence
"assembly" or "council") was an assembly of twenty-three to
seventy-one men appointed in every city in the Land of Israel.
[2] William L. Lane, The Gospel of
Mark, The New International Commentary on the New Testament
(Grand Rapids, MI: Wm. B. Eerdmans Publishing Co., 1974), 549.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