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修』是基督徒一個既熱門又重要的課題。
但是甚麼是『靈修』?『靈修』的目的是甚麼呢?
是否:讀經,禱告,默想就是靈修的全部?
是否:只是為了建立與神在靈裡的關係?
有人說:靈修的進程,就像這一對沉浸在交響樂團故事的情人般,有著酸甜苦辣鹹諸般的滋味;但由於許多心靈的操練,能走在天國的道路上。
姚添壽牧師在《渴想主的話》的序言中說:
以西結書 3:3 提到,神向以西結說:「人子啊,要吃我所賜給你的這書卷,充滿你的肚腹。」以西結吃後,「口中覺得其甜如蜜 」。
先知的經歷,實在叫歷代的信徒為之渴想。
但是我們的靈修目的是否只在於『心靈內與神甜蜜交通的經歷』?只在於那『甜如蜜』的感覺?
以致在每次靈修之後,除了得到心靈上的充電,心靈上的滿足感,因與神靈交而來的喜樂外,就好像與其他的生活沒有一丁點關連似的。
楊牧谷牧師在他的著作『步祂後塵 I』中指出:
靈性生命的操練必須帶着時空因素,它不是一趟內心的屬靈之旅。真實的靈性生命背負着時代的傷痕,它絕不能置身度外。
教會的信息也必須走出單是內在生命的純屬靈領域,而必須承托世界上的需要,成為神與世界的橋樑,真實又活潑地活出『祭司』的角色。
靈修要把密室中靈交和現實生活中積極事奉緊密結合,生活要能反映出耶穌的靈命特徵,就如德蘭修女。
我們的靈修必不能與我們所處的生活,所處的世代分割。否則我們的靈修只是一番內在的憧憬,然後又跌回現實中。
沒有屬靈經歷的基督徒是個假的基督徒,他所謂信心,若不是自我內向的訴求,就是群體向外的投射,兩者均缺乏了信心真實的對象→神。
靈修生活不單只是為滿足信徒和個人的訴求,或者產生屬靈憧憬,它實在具有對外和宣教的使命。
從耶穌的生命中我們可以察覺到祂內在的屬靈操練,像思想聖經的話,禱告。
但更有要緊的外在的屬靈操練,像傳道,醫病,趕鬼。
我們不能說內在的屬靈生命是因、是本、是體,而外在的屬靈活動是果、是末、是用。事實上,兩者都是屬靈操練。
若果不想只是坐在安樂椅上讀靈修文學,以憧憬和幻想代替行動,我們就必須尋找可供落實的時空因素。將從內在靈修而來的操練,付諸實行。
德蘭修女的靈命祕訣在於被棄於溝渠旁待斃的老人身上看到耶穌影像,那就是她屬靈生命的時空因素。人若抽離現實,默想耶穌,但沒有把默想中所遇上的耶穌落實在現實問題上,那成果仍是被困在沒有時空的內心殿堂內,仍然是沒有果子,它除了引起人的憧憬和羨慕外,也難結真實的屬靈果子。
若分割了禱告和現實生活的關係,人就是專心誠心地禱告三個小時,然後出去服事窮人,仍是一個「因著禱告而願意委身服事」的非窮人。
甚麼是今天我們所處的時空因素?我們又要怎樣在其中落實外在的屬靈操練呢?
讓人反覆思索....對我而言就是當中平衡點的位置....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