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6月14日 星期一

新不如舊,舊不如新?(1)

倡導『改變』成了今天的潮流:由2008年Obama以『改變Change』為競選口號,到今天香港的曾特首一改作風,邀請余大狀作面對面的辯論,帶領眾高官走入社區推銷政改方案…

改變,由改變一張檯椅所擺放的位置,到政府高官的更替,公司政策修訂,社會法例更改等等,很多時候都會引起支持的同時亦會引起一些人的不安,批評,質疑,不滿,甚至是攻擊,不論是在家庭中,工場上,甚至是教會中都有可能會發生。

因此,今天有不少的書教人怎樣來實行『改變』,特別是在工作埸所中,稱之為change management(改變管理學),有一大堆的理論和方法教人怎樣可以成功地推行改變或者改革。

二千多年前生活在巴勒斯坦地的耶穌亦身處在一個不斷改變的大時代中。同時,由於耶穌亦帶給當時不少改變,在思想上,在宗教上都有,因此祂亦面對不少攻擊。

在路加福音5:27-39中就記載了耶穌作了一件改變當時慣例的事…

這段經文在馬太9章,馬可2章都有記載。但是如果我們稍為細心去讀路加的記載,我們會發覺彼此的經文不只有一些用字和細節上有出入,而且有一節經文是在馬太和馬可沒有的。而這節經文卻是往往被忽略了。那就是:

路加福音5:39『沒有人喝了陳酒又想喝新的;他總說陳的好。』

那究竟耶穌在這段講話中是要指出『新』的好,還是『舊』的好?

那我們先要了解一吓背景:

自從耶穌帶住聖靈的能力由猶大地返到北面的加利利之後,『他的名聲就傳遍了四方 』(路加福音4章14節)而祂的所言所行不只引起很多民眾來聽祂講道,來尋求祂的醫治,同時亦引起法利賽人、文士、與及祭司的注意,甚至產生不滿的情緒。

當耶穌呼召了一個名叫利未的稅史作為門徒時,他又再次引起一些法利賽人和文士的誹議。

本來作為一個夫子,耶穌有權揀選自己的門生。但是偏偏這個人卻是一個為羅馬政府收稅的稅吏。
稅局從來都不是一個受歡迎的機構,而負責為政府收稅的人從來都不會是受歡迎的人物。十八世紀時的Benjamin Franklin (富蘭克林)就曾經說過:在這世界上除了交稅和死亡之外沒有任何事物是肯定會發生的(Letter to Jean Baptiste Le Roy (1789))。

而且,當時的稅吏並不是一份工作而是一盤生意。當時羅馬政府將稅收的工作以投標方式交給猶太人,投得的人只要向政府繳納所定稅額,他便可以打着羅馬政府的名向當地居民直接徵收稅款,一切所得都歸自己。為了使自己的生意可以「盤滿矷滿」,一般的稅史都會用盡方法來在百姓身上搾錢,因此成為被憎惡的一群。稅吏在聖經中常與「罪人」並論。 當時被視為與謀殺犯和盜賊同類。 可以說是「過街老鼠」…

猶太人的傳統經典《米示拿》有記載教導:『不可從稅務官的櫃檯或稅吏的錢夾,拿取零錢或找頭,或接受任何的施捨。』 ;『倘若有稅吏進了一間房子,那屋子裏所有的東西都變成不潔。』 。因此一般人都不會與稅吏來往,更何況是收納他成為門徒。

而耶穌不只收納一個如此被人憎惡的稅史利未作為門徒,祂更到利未的家中與他的朋友『一同坐席』,『一同吃喝』。

那情況有點像今天一個基督教的牧者,未經考驗,就收納一個經常以權謀私,欺壓小市民的商人,來做他的門徒,而且立即到他的家中,與他的朋友及同事來吃飯。相信必會引起一些人的則目。

以今天的觀念看,我們都有自由可以與任何人一同吃喝。
但對於當時的猶太人,一同吃喝就是表示『接納與認同』,是一種親密的表示。
昔日,大衛王請約拿單的兒子(掃羅的孫子)米非波設來一同坐席。在撒母耳記下9章中幾次提到大衛王與米非波設同席,有其深層的意義,不只是表明大衛王按照他對約拿單的承諾在物質上照顧他的後人,更加是顯示出大衛王對米非波設的接納,把他的地位提升,視他為自已人。

在那個時代,除非你亦是『罪人』,否則與罪人,包括稅吏,一起吃飯是破壞了猶太人的飲食法規。是一種侮辱。而且與不潔淨的人同席,亦會使自己成為不潔淨…

但是耶穌卻打破了這種人定的規範:

祂回應法利賽人與文士的質疑:我來就如一個醫生為了病人一樣,是為了有罪的人而來,所以我『接納與認同』他們,視他們為『家人的一份子』…

而事實上,耶穌是為了所有的人而來,因為正如保羅在羅馬書3:11,12中借用詩人(詩14)的話;『沒有義人,連一個也沒有。 沒有明白的;沒有尋求神的』。

同時祂知道自己來不是要只拯救猶太人,更要體現神對亞伯拉罕的應許:就是萬國要因這位信心之父而得福。因此祂要打破當時猶太人所建種種的牆,走向他們刻意疏離的『罪人、撒瑪利亞人、外邦人』 中。

因此祂所作的,並非是『新』事,而是是要體現神在遠古已定下的心意。

(待續‧‧‧)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